艺术衍生品,源于艺术作品,融合艺术与商业价值,近年来,故宫在此领域展现出勃勃生机。从“金榜题名笔”至“顶戴花翎官帽伞”,一系列珍品以艺术衍生品的形式呈现,让人们无需亲临故宫,即可通过手机下载、微信互动和网购,欣赏、购买或收藏这些“艺术瑰宝”。
故宫的成功对我国艺术衍生品市场有何启示?当前的市场状况与挑战何在?记者深入采访了相关从业者与专家,寻求解答。
故宫:借助自身优势与理念革新
2012年前,北京故宫的主要收入来源于门票,艺术衍生品份额微乎其微。但从2012年起,故宫在产品授权、种类与管理上做出改变。2013年,故宫售卖的商品种类超过5000种,销售额逾6亿,2014年攀升至9亿,2015年,文创周边产业销售额接近10亿。
北京故宫的衍生品不仅在销量上令人瞩目,更在商品种类与展示方式上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。一方面,诸如朝珠耳机、官帽伞、黄袍T恤等创新商品,以及故宫淘宝、故宫商城、故宫微信上推出的卡通形象和手机应用,以其与庄重形象形成的反差萌吸引了大众目光,更贴近民众生活。另一方面,故宫在挑选设计加工企业时更为挑剔,选择富有创意实力的供应商,确保衍生品的独特性,许多商品仅在故宫独家销售。2016年,故宫开始注重提升产品的设计、材料和功能性,致力于打造文创精品。同时,故宫扩展了线上文创产品的销售途径,并在红墙外的东长房设立了与故宫文化相协调的文化创意馆。创意内容丰富多样,短期内取得了显著进步。
张尔泽,得意典藏集团紫德宝商贸(北京)有限公司总经理,其公司自2005年起与台北故宫合作数字典藏项目,2009年起成为北京故宫文创产品供应商。据张尔泽观察,“目前来看,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在文创产品开发上的差距正在缩小。”他总结故宫对艺术衍生品设计的三大原则:一是融入故宫元素,设计需直观体现故宫特色,如藏品和建筑;二是讲述故宫故事,保持与历史文化背景的紧密关联;三是故宫独家销售,无论线上线下。
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京成指出,故宫因其独特代表性与知名度,能引起广泛关注。过去,故宫等文博机构侧重观光游览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公益角色。现在,通过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和多元化的参观体验,文化事业正逐步转化为文化产业。这一转变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。